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置于核心位置,鲜明指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也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发展锚定了价值坐标,指明了前进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抓手,这既是服务国家战略、担当区域发展重任的必然要求,更是回应沈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热切期盼的生动实践。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紧扣“人民性”这一核心,在高站位谋划中彰显城市发展温度。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提出明确要求,为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沈阳深刻认识到,城市的每一处街景路况都是形象窗口,每一次管理服务都关乎口碑建设。因此,必须将“人民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从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加快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完善“一老一小”服务设施,到加强精细化管理,破解“行车堵、停车难”等顽疾,再到盘活闲置资源、提升城乡协调水平,最终落脚点都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这种“内涵式”发展路径既有精度、又有温度,既见秩序、又显活力,正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集中体现。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厚植“文化性”这一灵魂,在宽视野布局中塑造城市独特魅力。城市要有便捷的设施、亮丽的外表,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家底丰厚,成功承办“两年三晚”国家级文化盛事,更彰显了其文化软实力与城市活力。坚持以文塑城、以文润城,要活化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文化遗产的肃穆与街头巷尾的“微景观”相映成趣,让博物馆的珍藏与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深度融合,不断涵养现代都市文明与历史文脉交融的城市气质。推动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既是释放消费潜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举措。要谋划好冬季冰雪温泉旅游等特色消费新场景,让沈阳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葆有鲜明的文化辨识度。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筑牢“服务性”这一根基,在落实推进中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由人民生活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来评判。要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提升民生服务保障水平。这要求我们围绕“真需求”、提供“真服务”,用心用情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实事。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意味着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沈阳”,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举措,旨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在迈向“十五五”的新征程上,沈阳的发展将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新跃升、城市文化魅力得到新彰显、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前进道路上,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激发全市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汇聚起推动沈阳全面振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