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准让城市发展有温度人民幸福有质感的建议》(第0158号)的答复
沈建建议〔2022〕66号
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准让城市发展有温度人民幸福有质感的建议》(第0158号)的答复
曹德利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准让城市发展有温度人民幸福有质感的建议收悉,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情况
2021年《沈阳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四五”规划》中,沈阳市明确提出,发动多元主体“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驻区企事业单位、专业社工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
聚焦市民群众关心的城市管理突出问题,实施垃圾分类转运、街路扫保、街边亮化、“十乱”整治等管理类工作措施,以及1000座口袋公园建设,104万株、22平方公里绿化补植等工程类项目。两项工程措施中,1000座口袋公园建设已完成选址、方案设计、多规合一平台报审以及设计标招标挂网等工作等前期工作,正在编制实施方案。已邀请行业专家对口袋公园方案进行了两轮评审,并联合市驻深办邀请“广州设计联”专家,选取部分设计方案进行线上研讨,提高设计水平。
针对您在建议中提出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好度不够,时常可见道路修补、管网挖掘等情况”问题,我市为加强城市道路管理,严格控制挖掘、占用城市道路行为,解决道路管沟沉陷通病,破除“马路拉链”顽疾,已组织设计院等单位和专家编制了《沈阳市道路地下管线挖掘与恢复工程技术导则(试行)》,导则对管沟放坡、道路结构层台阶搭接式恢复、面层整车道恢复等内容进行了明确,从管理和技术上提出具体要求。下一步,我局拟在全市推行导则实施,高标准开展道路挖掘施工和路面恢复工作。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今年,我市将在往年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五工程一管理”为重点,继续实施一系列工程类和管理类措施,提升城市品质。
(一)街道更新工程
按照“六化”、“U型空间全要素”和“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一增加”的建设原则,我市自2021年开始,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市部分主次干路进行更新改造。2021年剩余的7项工程结转至2022年继续实施。同时,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优先对百姓“急难愁盼”的老旧街路进行提升改造,确定实施34项街道更新工程。
(二)城乡结合部整治
持续开展城乡结合部17条出口路及沿线52个现状村屯市容环境整治与优化提升工作。一是市容环境整治工作,继续开展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整治工作,完善环卫、市容工作机制,开展问题大排查,进行每双周全覆盖检查,实行清单销号制,实施月通报、季度拉练观摩等措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常态管理。二是出口路优化提升工作,17条出口路中有7条兼具城市功能的道路需要优化提升,2021年已实施6条,2022年浑南区政府负责实施丹霍公路5公里的优化提升,同时铁西区继续对沈新路、沈辽路、开发大道3条出口路、长21公里实施绿化与亮化景观提升。三是出口路沿线村屯及重点区域道路提升改造工作,各相关区政府负责,继续开展20个重点村屯拆迁或清洁化改造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80%达到环保督察的要求,力争年底前完成。完成18个保留村屯提升改造工作,启动17个村屯拆迁工作,力争年底前完成。对于洪区沈北路、中央大街、洪汇路,沈北新区宏业街、孝信街、沈北路西段、蒲北路7条重点区域街路、25公里实施优化提升。
(三)老旧小区提升改造
对全市475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总建筑面积1213.6万平方米,2717栋楼,19.8万户居民,投资35.8亿元。重点突出“一拆五改三增加”,即重在拆除违建;重在实施“上改下”,线缆管线入地改造、建筑屋面防水和节能改造、各类地下管线改造、道路改造、绿地改造;重在增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服务用房、增加休闲座椅等“城市家具”和城市书屋生活娱乐设施、增加消防和监控等安全设施。
(四)背街小巷提升改造
以“一拆五改五提升”为核心内容,提升改造背街小巷200条。即一拆:拆除未经批准私自搭建的房屋、棚亭、围墙、围栏等建筑物、构筑物。五改:改造路面,结合道路实际情况,尽可能实现“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实现路面平整、无坑洼;改停车,取消不合理的划线泊位,增设机动车禁停区;改线缆,架空线具备入地条件的全部实施入地,不具备入地条件的进行规范梳理;改立面,整修残墙断壁,建筑物外立面保持墙体干净、整洁;改广告牌匾,对陈旧、破损、有安全隐患、影响市容市貌的广告牌匾进行更换、维修。五提升:提升管网,统筹实施老旧供水管网、供暖管网、燃气管线更新改造;提升慢行系统,尽可能完善慢行系统,保障慢行系统的安全、连续、方便、舒适;提升交通设施,合理设置标志、标线、信号灯、交通护栏等附属设施;提升景观绿化,建设口袋公园;提升文化,建设公共文化空间、主题文化长廊等。
(五)铁路及三四环沿线和高速出入口整治
重点围绕城市二三四环及其间呈放射状的20条主要道路、7条高速公路、11条铁路,按照“拆清改绿”“以绿为主”工作主线,开展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一是建立沿线规划控制范围内建筑物台账和现状绿地台账,并对现状绿地进行现场勘查、测绘和落图。二是开展“拆清改”回头看。开展拆除违建、清除垃圾、改变环境等行动,实行问题销号制度。三是实施绿化提升行动。重点采取增绿补绿、通道建设、公园化改造、城市窗口环境提升、城市窗口文化展示等5类工程措施,实施绿化提升行动。
(六)老旧管网改造
计划改造老旧管网1267公里。其中,燃气管网310公里、供水管网604公里、供热管网75公里、老旧小区管网278公里。
其中,在燃气管网改造方面,按照“2022年内灰口铸铁管线清零”“30年以上老旧管网应改尽改,20年以上老旧管网评估后改造”的总体目标,2022年重点改造221公里灰口铸铁管网和89公里30年以上钢管;在供水管网改造方面,为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我市近年已制定出2990公里小区内网改造、175公里市街管网改造方案,目前正按计划逐步落实。2022年安排了居民小区内网改造699公里、供水安全改造28公里、市街管网改造20公里;在供热管网改造方面,按照“运行年限超过30年的管网必须改造、运行年限超过20年的管网评估后改造”的总体目标,实施和谋划项目,2022年计划实施210公里供热管网改造。
三、城市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情况
(一)风险隐患排查情况
去年,沈阳市召开城建城管系统隐患排查整改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部署会议。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当前城市安全工作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汲取事故教训,进一步强化城市交通安全、城市防汛排涝、建筑安全监管、建筑施工安全管控、城市燃气安全监管、城市消防安全防范等工作。
为此,沈阳各相关部门展开灾害隐患全面排查,并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这其中,市城乡建设局已制订《沈阳市加油站加气站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攻坚行动方案》,立即全面排查整治全市104家车用燃气加气站在经营、使用、输送、存储等环节存在的隐患,压实各部门各环节监管责任和燃气经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管控措施,有效防范加气站事故发生。督促各经营企业要立即开展自查自纠,特别是针对位于城区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等交通干线周边加气站经营企业,督促企业重点核查本单位审批手续中的立项(核准)、土地规划、建设验收等内容,确保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要求;重点排查CNG、LNG加气站(包括合建站)压缩机、加气机、卸气柱等站内设施的防火间距是否符合要求,对于未达到安全距离的必须落实整改至符合规范要求。
除了对加油站加气站进行专项整治外,沈阳还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建筑施工现场、地下管线建设施工质量、道路隐患排查治理进行专项行动,落实防控措施,做好应急准备,全力保障城市安全各项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落实落地。
(二)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制定情况
2021年底,为扎实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城市抵御安全风险的韧性,沈阳市印发了《沈阳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汲取城市生命线安全事故教训,建立健全高效科学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加快推进城市安全运行状态全面快速感知、综合风险评估、灾害精准预测预警和联动高效处置,持续提升城市重大风险与突发事件防控应对能力,为沈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方案》聚焦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等四大城市安全领域,建成覆盖全市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场所的感知网络,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监测数据有效汇聚、预警能力全面提升、监测预警机构高效运行,到2022年年底前,全面建成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基本实现“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的核心功能。
主要构建1个平台运营机构、1个综合监测预警平台、5个重点领域、N个行业领域的“1+1+5+N”建设体系,分步骤、有侧重地完成建设任务。
一是搭建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充分汇聚各行业部门及沈阳燃气集团、水务集团等企业的现有城市安全风险感知数据,以“一张图”形式综合呈现城市整体安全运行状况和风险态势,提高综合风险监测、智能研判预警和协同联动处置能力,提升城市安全综合风险管控水平。
二是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感知网络。以城市生命线安全为重点,逐步推进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领域的综合风险感知网络建设,数据同步接入综合监测预警平台。
三是开展综合监测预警数据治理。在汇聚各类业务系统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归类清洗整理,构建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领域的专题数据库。依托专业技术力量、最新科研成果,有针对性地研发构建风险耦合模型,建立综合预警模型库和相关综合预警标准,为实现预警信息智能研判分析和分级预警信息发布提供科学依据。(市应急局、信息中心牵头,相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是建设行业领域专项监测预警系统。先期建设城镇燃气、危化、建筑施工、消防安全、交通运输等5个重点高风险领域监测预警系统,延伸拓展建设其他行业领域监测预警系统。
目前,平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计划2022年6月底前,初步完成燃气、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消防、建筑施工(大型塔式起重机)等5个重点高风险领域及有建设基础的行业领域安全风险感知网络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汇聚各类安全风险监测数据,搭建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2022年12月底前,结合前期建设成果,拓展生产安全、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安全风险感知网络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善平台功能和运行机制。组建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科研支撑团队。2023年3月底前,规范运行。
感谢您对我市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