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进一步统筹住宅小区地下停车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切实解决停车难的建议》(第0047号)的答复
沈建建议〔2022〕73号
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进一步统筹住宅小区地下停车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切实解决停车难的建议》(第0047号)的答复
吴韶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统筹住宅小区地下停车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切实解决停车难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缓解停车难主要工作情况
停车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影响重大。针对我市机动化快速发展、私家车保有量大幅提高的态势。结合我市停车实际,聚焦“立清单、摸底数、找路径、定试点、建场景、增泊位、出政策、抓秩序、重宣传”等9项重点工作,积极缓解停车矛盾。
1、立清单,落实专班专干。按照“市区联动、条抓块保”工作模式,一是成立市区两级专班,市级专班包括14个市直部门,区级专班由区主要领导挂帅,包括区内相关部门。二是制定了《2022年缓解停车矛盾工作任务清单》,将任务分解为5方面、27项工作措施、36项具体任务。
2、摸底数,完成停车普查。2021年完成了我市停车普查工作。根据普查结果,车辆总体停放能力可达到205.2万辆,其中,中心城区既有泊位可停放173.6万辆、企事业单位及小区等内部无泊位停车31.6万辆。既有泊位中,路外泊位142.2万个、路内(红线内)泊位22万个、路侧(退线空间)泊位9.4万个。针对夜间(21:00)以后停车情况进行普查,得到中心城区夜间刚性停车需求约168万辆。
经梳理分析,主要有6方面特征:一是总量基本平衡,能够实现1车1位;二是空间分布不均衡。统筹考虑区划边界、路长制管理、服务半径等因素,将中心城区划分361个停车单元,其中312个单元车位供给充足、49个单元供给不足;三是时间分布不均衡。商场、办公、医院等公建泊位的夜间闲置率高(66%-80%空置),居住泊位的白天闲置率高(58%空置);四是路内泊位设置率高。3750条路段有路内泊位22万个,占泊位总量12.7%,与既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平均5%)超量严重;五是违停现象严重。白天路内违停14.7万辆、夜间违停21.2万辆;六是夜间路外泊位闲置数高,达到50.2万个,占比35.3%(路外泊位142.2万个),其中,居住地下闲置泊位16.8万个、商业与办公闲置泊位约18.8万个、其他建筑闲置泊位约14.6万个。
3、找路径,开展顶层设计。引进北京市规划院与本地院合作,编制完成了《沈阳市停车综合治理专项规划》。通过横向对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郑州等十几个国内城市的机动化发展过程、停车发展战略以及停车治理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停车矛盾无法通过单纯增加停车设施予以解决,工作重点需由停车设施规划建设转变为现代化停车综合治理”的意见。
4、定试点,形成典型经验。2021年在市内9区分两批推进12处停车试点区域综合整治,涵盖商住混合区、三甲医院地区、高密度居住区,总面积8平方公里。
从试点成果看,一方面在试点区域内,通过新建、盘活、挖潜等措施,扩容停车泊位供给1.7万个。其中新建停车场9处,新增泊位2137个;租售并举,开放小区地下配建泊位3550个;协商办公与商业单位,面向周边小区优惠提供夜间共享泊位10299个;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挖潜泊位711个;另一方面将试点区域内全部49处经营性停车场接入“好停车”应用场景,覆盖泊位8487个。
在试点区域整治过程中,采取“边推进、边总结、边完善”的形式,总结形成了“摸底普查、扩容供给、智慧赋能、宣传引导、工程建设、长效管理”六步工作法,共54项措施。
5、建场景,强化智慧赋能。“好停车”场景作为“盛世通”APP内嵌模块已于2021年9月30日上线运行,目前574家经营性停车场、19万个泊位已实现与“好停车”场景的互联互通,可提供实时空闲泊位查询等即时服务,占比泊位总数70.3%。
6、增泊位,落实综合举措。2021年通过新建、盘活、挖潜等一系列措施,共增加泊位1.3万个。一是市内9区利用土储及闲置地块建设停车场54处,新增泊位5445个;二是利用既有停车场“平改立”6处,增加泊位1104个;三是市人防办盘活闲置人防泊位2600个;四是结合121个老旧小区改造挖潜内部泊位3530个。
7、出政策,补齐制度短板。市停车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已出台了《沈阳市人防工程助力解决停车矛盾指导意见》、《沈阳市智能停车场信息系统建设技术导则》、《沈阳市道路泊位规范设置导则》有关意见、标准、导则、实施方案等文件10项。
8、抓秩序,加强执法管理。一是开展“双百”停车示范路创建行动,通过常态化执法管理,对起二排、侵占慢行道路、路口违停等行为严格管理。二是将学校、医院、公园景区等停车热点部位全部纳入固定勤务模式,实施一校一策、一地一策,保障停车秩序。三是体现执法温度,对轻微违法停车行为张贴温馨提示单、 “114电话一键挪车”等服务。
9、重宣传,争取市民支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及社区宣传栏等媒体作用,对停车各项内容广泛宣传。回应市民关注,积极宣传我市停车理念及各项措施。
二、针对建议我局将开展的工作
对于您提出的进一步统筹住宅小区地下停车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切实解决停车难问题,您的分析和建议非常好,我局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采纳,指导和督促各区继续挖潜、盘活住宅小区停车泊位供应,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针对您的建议,依据《2022年缓解停车矛盾工作方案》将深入推进以下5方面工作:
1.盘活人防地下闲置泊位。依据2021年出台的《市人防办关于人防工程助力解决停车矛盾指导意见》,分三类区域降低人防使用费,鼓励引入第三方运营企业盘活人防工程,面向社会短租开放,指导各区盘活人防泊位约2.3万个。
2.盘活居住地下闲置泊位。一是探索制定《沈阳市地下停车位建设用地及不动产登记实施细则》,明确地下车位土地出让金计算标准、地下停车位登记办法等要点,提高群众购买车位积极性,盘活闲置停车资源。二是制定《关于规范房地产开发项目车位(库)租售管理的通知》,针对已交付项目,由产权单位制定闲置泊位短租方案,并对业主进行公示;针对新建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制定租售方案,并在销售现场进行公示。
3.滚动修订配建标准。按照国内先进城市经验,停车配建标准每隔3~5年启动修编工作,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市将梳理2018年至今配建泊位审批情况,横向对标对表先进城市、纵向对标历年审批情况,系统评估近4年来配建标准应用情况;在定性定量评估结论基础上,开展我市配建停车标准修编工作。探索拟构建差别化、区间化的指标体系,形成上、下限区间化的配建指标体系,进一步调控我市出行机动化发展趋势。
同时在规划核实方面,2021年开始,我市自然资源局将建筑物停车配建泊位建设情况纳入规划核实工作,形成约束效应,力争做到不欠新帐。
4、“网格化”工作实施。按照条抓块保原则,由行业主管部门推进政策突破与措施改革;同时,形成项目库与任务清单,通过“网格化”工作体系,由各区政府依托路长制推进落实“规划项目化”。具体包括盘活人防工程154处、2.3万个泊位;以租代售,盘活468个居住小区地下闲置泊位,约15万个泊位;夜间错时共享商业停车场265处、7.3万个泊位;夜间错时共享办公单位261处、3.9万个泊位。
5、推广立体停车场库的建设应用,促进停车产业化发展。
一是鼓励产权单位进行“平改立”。对具备院落的产权单位进行梳理,在停车供小于需的区域,鼓励产权单位利用自有用地进行“平改立”,即平面停车场改造为立体停车场库,增加停车泊位供给能力;同时,按照市交管部门统一要求,鼓励扩容后的立体停车场办理相关手续,面向社会对外经营开放,缓解周边区域停车矛盾。
二是鼓励老旧小区建设立体停车场库。我市中心城区核心区(尤其是一环范围内)老旧小区分布较多,老旧小区建设时执行的机动车位配建标准为1989年公安部与建设部联合印发的《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配建标准较低、停车泊位缺口大,无法满足近年来机动化迅猛发展带来的需求。参考上海、成都、南京等城市经验,挖潜老旧小区地上、地下空间设置立体停车库,是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的主要措施之一,我市也将在老旧小区改造及城市更新项目中,研究推进立体停车场库建设。
三是鼓励公园、广场地下空间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在停车供需矛盾较大区域,利用公园广场硬铺空间建设地下立体停车设施,避免大规模移植树木,实现泊位增量。
四是修编《关于鼓励利用自有用地设置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的办法》(沈政办发[2016]109号)。将机械立体停车设备归类为临时停车资源,免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用地、环评、施工等许可手续,建筑面积不纳入容积率计算范围,不再办理土地供应手续,免缴相关土地费用。
感谢您对我市缓解停车难工作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