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十四五”时期沈阳城乡面貌不断蝶变 城市魅力不断彰显
砥砺奋进的“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于11月11日召开,沈阳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郭正学出席发布会并发表讲话,全面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沈阳城乡建设领域的工作进展、主要成效及核心举措,回应社会关切,并答记者问。

沈阳市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郭正学: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很高兴能够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十四五”时期城乡建设工作进展和主要成效,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媒体和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我市城乡建设事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过去五年,是沈阳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五年,是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城市韧性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加速蝶变、城市魅力不断彰显的五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着力推动解决交通拥堵、管网老化、内涝积水等城市病问题,沈阳先后获得“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试点示范任务,形成了15个全国可复制推广的工作经验。
与五年前相比,沈阳的城市建设发展呈现三大变化:一是城市定位实现重大跨越,沈阳从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开始向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和引领沈阳都市圈建设全面迈进。二是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从以“大拆大建”为主的增量扩张模式转向以“提质增效”为主的存量更新模式。三是功能品质实现全面提升,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城市发展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过去五年,我们重点推进五方面工作:
一、着力强化民生保障,“幸福生活”更加美好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于民生细节处用心用情,在服务提质中精准发力,持续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加快破解出行难题。新开通4条地铁线,运行总里程从117公里增至204公里,我市正式迈入“空铁联运”时代。建成元江街、南阳湖街等7条快速路,顺利完成“二环南移”,长白、丁香湖、于洪新城等地区交通拥堵问题明显改善。实施南京桥改造,使城市的交通“堵点”蝶变为景观“亮点”。对公和桥、东西高架桥、沈海立交桥、白山立交桥等10座老旧桥梁加固改造。高标准完成102条、190公里重点街路更新改造,南京街-黄河大街、青年大街旧貌换新颜,百年老街再成沈阳的城市名片。二是持续改善居住环境。从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入手,按照“一拆五改三增加”理念,拆除违建,改造地下管网、道路、绿地、建筑防水、线缆入地,增加党群服务中心、文体设施、安全设施,系统性提升居民生活环境,1823个老旧小区面貌一新,惠及80.3万户居民,同步实施925条背街小巷更新。注重呵护“一老一小”,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955个,城市书房、书屋208个,完成20个完整社区试点,牡丹社区、长安小区等一批社区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三是改造升级老旧管网。累计改造供水管网1933公里、排水管网393公里、供热管网844公里、燃气管网1350公里,完成高层住宅小区接驳管道天然气8.67万户,非居民用户“瓶改管”3656户,2025年燃气安全事故相比2021年下降72.7%,安全用气水平大幅提升。
二、持续激发城市活力,“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五年来,我们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城市结构关键点、建设新亮点、经济增长点,以创新驱动强根基、以实干笃行促发展,不断增强沈阳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一是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临空经济区、中德产业园、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等一批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京沈客专、沈白高铁、沈康高速等铁路、公路项目先后通车,城际通行时间大幅缩短,推进沈阳站东广场、沈阳北站南广场等“三站一场”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沈阳都市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推动核心板块建设。高标准推进“一河三湾”等核心发展板块建设,王家湾滨水特色功能区、浑南科技城高新产业聚合区、彩塔现代公共服务中心区的打造,使城市结构向“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转变。三是加快建设特色街区。推动中街、太原街等传统商圈迭代升级,打造西塔朝鲜族风情街、八经咖啡小巷等特色街区,培育北行、软件园等21个青年友好型街区,建成老北市等18条夜经济街区,沈阳获评全国夜经济“十佳城市”,充满人情味、烟火气的沈阳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游目的地。
三、推动文化保护利用,“城市魅力”更加彰显
五年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深植“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理念,让城市文脉在保护中传承,“老地标”变身“新名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一是历史文化焕发新生机。系统推进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政府、商户、居民同向发力,重塑街巷肌理,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2024年,方城年客流量达1.38亿人次,较五年前增加148%。开展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对中山路的交通、市政、景观进行全方位改造,对大国旅馆旧址、中山路40号建筑等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打造成为沈阳文旅新IP。二是红色文化实现新传承。实施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改扩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环境提升、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改扩建等工程,提升改造陵园街、英雄公园,铺就英雄回家路,每年超过400万市民和游客前来缅怀革命先烈、汲取奋进力量。三是老工业文化增加新活力。工业博物馆亮相2024年春晚分会场,向全国展示“共和国长子”的魅力;红梅文创园、1905文创园集聚艺术展览、文创市集、演艺空间等多元业态,时代文仓城市书房成为市民“充电”、放松的“精神栖息地”,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蝶变,一批工业遗存的“重生”留下了老工业基地的根与魂。
四、加快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福祉”更加普惠
五年来,我们厚植生态理念,笃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环境优化、生态保护、绿色转型,让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一是拓展优化环境空间。新增城区绿地16.9平方公里,城市绿地率达40.74%;建设口袋公园3198座,城市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7.58%。着力建设国际化滨水空间,提标奥体公园、五里河公园等浑河沿线公园,举办赛艇、马拉松等赛事,打造城市会客厅。优化浑北主城水系、绿化景观,塑造都市活力走廊。治理浑南新城水系河道、岸线,拓展百里滨水慢行空间。建设蒲河、北沙河、辉山明渠等交旅融合通道和滨水景观廊道。二是提升生态治理成效。建成大辛、老虎冲、西部、康平等4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能力达8000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发电量超10亿度电(千瓦时)。南部污水处理厂三期完成建设,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67.5万吨/日。淘汰和改造民用燃煤锅炉98台、2763吨,新增清洁取暖面积4390万平方米。2024年,沈阳市1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优良水体比例达6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8天,较2020年增加31天,“沈阳蓝”从期盼变成了常态。三是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出台“好房子”建设导则,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等建造方式,建成超低能耗建筑30万平方米,完成建筑节能改造1360万平方米;新建项目BIM技术应用率达53%,建筑业加速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五、深化韧性智慧建设,“安全防线”更加牢固
五年来,我们恪守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局,全面增强城市基础设施运行保障能力,城市本质安全水平有效提升,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一是提升城市供应保障能力。新建城北等6座水厂,改造长白等3座水厂,形成以地表水供水为主的供水格局。加强热源建设,完成沈海热电厂异地迁建,长距离回输管线建设项目投入运营。盛京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产,新建、扩建220千伏和66千伏变电站49座,满足了沈阳新增负荷用电需求。2.98万立方米LNG应急调峰储配站投入运营,为能源的安全与稳定供应打上新的“保护锁”。二是全面增强排水防涝能力。获批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围绕源头减排、水系整治等六大方面,实施海绵型建筑与社区等6大类120个项目,整治内涝积水点29处,建成区45.8%的区域达到2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实施全运五路-沈中大街蓄排能力提升等55项内涝治理工程,城市内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三是不断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完成25562公里燃气、排水、供水、供热管网和600座桥梁普查,安装燃气智能远传报警器约292万台(套),燃气、供水、供热市政管网管线智能化监测管理率达到100%,城市生命线安全防护网越织越密。
各位朋友,过去五年的成绩,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更得益于广大市民的全力支持。与此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城乡建设工作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和不足,近年来大规模的地铁建设、管网改造、街路更新等工程,给市民出行和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向广大市民表示诚挚的歉意!我们将正视这些问题,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各类项目的统筹,强化施工管理,尽最大努力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收官十四五硕果盈枝,谋篇“十五五”征程再启。站在新的起点,市城乡建设局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更大力度推动沈阳的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贡献更多城建力量!
发布会上还回答了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
中新社记者:我们注意到,“十四五”期间,沈阳城市更新取得扎实成效,请问采取了哪些措施?形成了哪些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答:五年以来,我们以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为使命,在完善长效机制方面重点推进了三方面工作:
(一)探索全生命周期落实机制。建立深化体检找问题、多元协商谋共识、规划设计塑场景、项目包装寻资金、五大行动落更新、良性运营求共赢的“六步走”工作法。
(二)探索灵活有效的实施模式。一是探索民生项目“小切口、微更新”模式。我们重点关注一老一小,从解决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入手,以改为主,主要是将闲置的锅炉房、自行车库改造成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养老院、食堂、电动自行车充电棚等公共设施。二是探索片区更新“大统筹、一体化”模式。以收益项目反哺公益项目、存量项目搭配新建项目,改变了过去“单打独斗”的项目实施方式,王家湾、和平湾等片区建设项目成果非常显著。三是探索单体项目“全周期、自平衡”模式。统筹考虑项目建设与运营,充分挖掘存量资源,积极引入新业态,更新改造红梅文创园、时代文仓书房等一大批代表项目。
(三)建立各类要素的保障体系。在法规保障层面,我们出台了《沈阳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对城市更新的工作要点、实施与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刚性管控;在政策支撑层面,重点在房屋征收、融资备案、基金使用等领域提供政策依据,破解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难题;在项目操作层面,我们通过固化标准,形成《沈阳市街路更新设计导则(试行)》《城市背街小巷更新设计导则》《口袋公园建设导则》等多项导则,作为项目更新改造的基本遵循。
沈阳市共有4项工作经验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